产品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历史的记忆: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

[ 信息提供:118ss | 时间:2012-07-31 | 作者: | 浏览:8506次 ]

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在汉中古城的光荣诞生

在我们共和国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支特殊的部队。中国石油师,一个威武雄壮的名字;中国石油师,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系列里的特殊铁甲雄狮;中国石油师,共和国石油史的奠基者。
  ——作者题记
  
  毛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7师整体改编为“中国石油师”
  
  一支特殊的部队
  中国石油师的前身曾是一支特殊的部队,是我军历史上的第19军57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一部的前身为1945年12月5日在山西省洪洞县柏村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
  另一部分为抗战胜利前夕于河南省洛宁县故县镇起义后开进豫西解放区的国民党军第38军第17师和1946年5月在河南省巩县起义的国民党第38军55师。这两支部队在1946年9月被晋冀鲁豫军区编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
  1947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在山西省闻喜县姚村调归第4纵队,改称第12旅。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挺进中原,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第4纵队第12旅与第17师奉命于8月下旬随陈赓、谢富治兵团渡过黄河,执行开辟豫西、陕南根据地的任务。
  1948年4月,第38军第55师与豫陕鄂军区第3军分区合并。5月,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6月7日,奉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命令,第4纵队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17师组成陕南军区,属中原军区建制。
  
  1949年5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陕南军区所属第12旅、第17师于湖北省郧阳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直接指挥。刘金轩任军长,张邦英任第一政治委员,汪锋任政治委员,陈先瑞任副军长,李耀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薛克忠任参谋长。原辖第12旅第34团、第35团和第17师51团合编组成第55师,符先辉任师长,张明任师政治委员;第12旅第36团和第17师第50团、独立团合编组成第57师,张复振任师长,张文彬任师政治委员。
  在解放战争期间,第19军先后参加较大的战役战斗二百余次,涌现了全国战斗英雄马金中、宋志福、李二晓等六千二百余名功臣模范。
  1952年7月1日,第19军军部改编为陕西军区,第55师调归西北军区领导。第57师则遵照1952年2月毛主席发布的命令,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1师。第19军及其所属师、团番号同时撤销。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在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率领下,集体转业到石油战线。从此以后,中国石油师便开始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艰苦创业。
  
  康世恩打报告要军队,周恩来立即批示
  1949年建国时,全国石油职工仅有1.1万人,其中,技术干部约700人,管理人员六百多人。在技术干部中,石油地质工作者仅二十多人,钻井工程师十余人,地球物理、采油的技术人员也只有几个人,石油专业技术力量十分缺乏。
  解放两年多来,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深知石油短缺的严重性,并为此焦虑。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设置了燃料工业部,任命时年48岁的陈郁为部长,新中国石油工业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1950年4月13--24日,召开全国第一次石油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基本方针。朱德总司令亲自到会讲话。他说:“石油是中国很缺乏、然而很需要的,每年进口数字很大,如不很快地发展,我们不可能成为强盛的国家。”全国石油工作会议提议并报政务院批准,在燃料工业部设石油管理总局,由徐今强任代局长;会议还决定在石油管理总局之下设置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康世恩。
  30年代,康世恩就读于清华大学地质系,参加过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活动,随后在晋绥地区从事抗日武装斗争和边区建设。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参加了保卫和解放大西北的战斗。1949年9月,按照中央以最快速度解放玉门,保护油矿的指示,彭德怀司令员命令,“一野”第三军在军长黄新廷的率领下,以装甲团为先导,日夜兼程疾进玉门油矿,粉碎了国民党西北当局在退却前毁灭油矿的企图。随之,时任该军9师政治部主任的康世恩,带领一个步兵团,立即接管了玉门油矿,并奉命出任油矿军事总代表。玉门油矿解放两年多来,康世恩坚决执行彭德怀司令员关于把玉门油矿建成我国石油工业基地的命令和指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迅速安定矿区秩序,保护工人群众利益,团结原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油矿广大职工一起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使衰败的旧油矿迅速获得了勃勃生机。
  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高潮就要到来,但国家最急需的石油还没有根本的起色。1951年全年原油总产量虽比1949年增加了不少,但天然油加上人造油也不过31万吨,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宏伟蓝图对比,好比搬来几块砖就要盖高楼大厦。这么少的石油产量,都不值得列入每年制定并公布的国家计划。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大力开发西北石油,自东而西,东西并举”的方针,必须大干快上,但光玉门油矿不行,要在西北大范围铺开勘探战场,这就需要干部,需要队伍。虽然燃料部石油总局成立一年多来培养了几批训练班学员,可仍是小水救不了大火。
  “要军队”,这不是康世恩第一次想到。1950年6月底,因留用的玉门油矿原伪矿警大队与工人严重对立,已不是油矿警备的可靠力量,驻油矿军事总代表康世恩与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的长子、玉门矿务局局长杨拯民一起找彭德怀司令员,从“一野”第三军抽调一个建制营,接管了玉门油矿矿警大队。人民军队保卫了新中国最重要的天然石油基地,人民军队同样可以去开发更多更大的石油基地。康世恩的思绪一下子固定在这里。
  康世恩擦了擦眼镜,把公文笺铺在案前,神情庄重地拿起笔来,他要给燃料工业部的陈部长和朱总司令打报告,申请部队支援:
  
  关于调拨一个建制师担任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发展石油工业基本建设任务的报告
  为了完成年产350万吨天然石油的伟大计划,在五年内需要增加老的党员干部(自区委级至部委级)三百余人作为领导骨干,其次需要技术干部2250人,管理干部640人,技术工8500人,普通工四千余人,共需增加职工约15690人。这样大批的干部和工人的来源,在西北是有很大困难的。我们除了积极招收青年知识分子,开办各种短期训练班,速成培养中、下级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外,另建议中央在天津大学内设一石油学院,清华大学内设一石油系,培养较高级的技术干部。这样下来,仍仅能解决一部分干部问题。至于技术工人的培养和老的党员干部的来源,我们拟请军委在整编部队时,一次拨给一个建制师,加以训练,改编为工业建设大军,战士可大部培养为技术工人,部队干部可作为领导骨干。这样可基本上解决问题,使石油工业能较迅速顺利地发展起来。
  一个师的力量,可分配下列任务:(略)
  总之,一个师的力量可以充分地发挥。因此,我们要求调拨一个完整的建制师,使之有组织、有领导地改变为工业建设大军。以解放军的政治思想基础、组织力量和特有的创造精神及克服困难的优良传统,加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和原有技术人员团结起来,对发展石油工业的五年计划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是否有当,请批示。
  谨呈
  燃料工业部陈部长并转呈
  朱总司令
  西北石油管理局康世恩上
  三月二十五日
  1952年,是我国历史上兵员最多的一年。随着国内国际大气候的变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也经历了削减——扩充的过程。1952年1月4日,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向中共中央呈报了由他主持拟定的中央军委《军事整编计划》,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抽调正规部队,成建制转业,从事工业工程和农垦生产建设。聂荣臻的整编计划呈报以后,第二天就得到了批复。毛泽东主席对聂荣臻在《计划》中提出这项工作对发展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认识非常赞成,并批示道:“这个计划很好,在经济上是很合算而有大利的,国家又立即增加几十万工业工人和使用机器的农业工人。”毛主席还要求聂荣臻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将《计划》付诸实施。 

   根据中央整编部队参加国家生产建设的精神,为尽快解决石油工业的急需,聂荣臻代总长提笔向周恩来同志请示,内容如下:
  周副主席:
  关于石油工业建设问题,是否已决定拨一个师,以前未见指示,我尚不知,如已决定,则应列入,拨财委系统各工程师统一办理。
  聂荣臻
  四月七日
  请示报告呈送到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当天周总理就在这份请示报告上明确批示:
  “即将西北建筑工程师拨作此用。周恩来,四.七”
  从康世恩在西安起草报告到周总理亲笔批示,整个过程仅用了12天。
  按照中央的指示,西北军区将把部分战斗部队转为铁道、水电、石油、建筑等工程部队。从军委到军区,上上下下都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要选派一支作风顽强、纪律严明、吃苦耐劳的善战之师。
  在兰州市一所普通的平房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作出了一个在中国石油工业创业史上划时代的选择。
  “我早就想好了,57师干石油最合适。”
  听到57师选择了“石油”,西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张宗逊掩饰不住内心的满意之情。57师这次整编工作是在张宗逊直接主持下进行的。在部队正式接受中央军委整编命令的两个月后,1952年10月,张宗逊奉调进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和军训部长,后又曾任总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我军为数不多的上将之一。
  在中国石油工业最困难而国家又最亟须石油的时刻,谁来挺起中国石油的脊梁?是张宗逊选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这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不能不说老将军张宗逊独具慧眼。是他选择了57师去干石油,所以才有了中国石油师,才有了中国石油师的创业故事...
  
  石油工程第一师新的使命
  军旗飘飘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1952年8月1日,在首都北京,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并肩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同一时刻,在陕西汉中,第19军第57师正在接受着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改编的命令。
  仲夏的陕南,雨后放晴,天幕湛蓝,太阳从朵朵白云中间露出笑脸。秦岭起舞,汉水欢歌。喜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石油工程部队的诞生。广场四周,彩旗招展,人声鼎沸,汉中百姓闻知57师举行“八一”阅兵和石油工程第一师命名仪式,都奔走相告,一时万头攒动。花花绿绿的标语,张贴在墙上、树上、电线杆子上。雄壮的军歌从检阅台前的大喇叭中,不断传出,铿锵有力的旋律在天地之间激荡...
      石油工程第一师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副师长张涛、副师长张忠良、政治部副主任秦峰及陈寿华同志陪同西北石油管理局代表、副局长张俊、西北军区代表、陕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牛书申一起登上检阅台。
  
  上午9时整,张复振师长宣布仪式开始。万众注目,鼓乐齐鸣。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震撼在北校场上空,回响在每个人心里。随着国歌的奏响,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威武雄壮的阅兵式开始了。“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受阅官兵们军容威武,神情刚毅,紧握枪杆,昂首挺胸,来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牛书申同志身着深黄色毛呢军服,向石油工程第一师致以庄严的军礼。检阅完毕,诸位首长回到检阅台上。牛书申大步走到麦克风前,宣读由毛主席亲自签署的中央军委命令。《命令》通过扩音喇叭,响彻北校场的每个角落,荡漾在秦岭汉水上空。山山水水在聆听,八一军旗在聆听,57师指战员在聆听,“此令—主席—毛泽东”话音刚落,北校场上的口号声即惊天动地,震撼人心。“坚决拥护毛主席的命令!”“坚决奋斗在经济建设最前线!”
  张文彬政委纵览了烈日下全场坚定齐整的阵容,暗暗清了清嗓音,以极大的喜悦和信心向祖国人民发出誓言:
  “在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时,我师奉命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今天庆祝“八一”建军节,我们应该发扬我们固有的光荣传统,忠实于人民的事业,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命令,继续以最大的勇敢和信心站到中国最需要的战线上去,使我们锻炼成一支熟练的工程部队,贡献出我们最大的力量,完成祖国人民所分配的伟大而艰巨的石油工程任务,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更大的光荣。同时,一旦国家有事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将重新拿起武器,走上保卫祖国的最前线。”
  
  “一团钻,二团建,三团开着汽车转”
  西北石油管理局和西北军区从石油工业当时情况出发,认真研究部署了石油工程第一师的具体工作分工问题。1952年8月12日,西北石油管理局向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暨西北军区呈交了由康世恩局长签发的《关于接收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报告》。
  西北石油管理局在报告中为石油工程第一师的训练及分工,初步勾画出了重要的草图。之后,石油师在西北石油管理局的指导下,结合石油工业建设和部队的实际,经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的研究、调配、平衡,终于确定了分工方案。石油师决定以1团为主和2团第2营及师直部分连队组成第一期钻井训练团;以师直机关与1团1部组建钻探工程处;以2团为主,组建油建、炼建、安装训练团;3团全部编为汽车运输团。在各团分工的同时,为了迎接建设任务,学习工业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同时还决定从各部抽调人员组织学习参观团,由张文彬政委带领,赴玉门、东北等老工矿基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
  定军、天荡之间,既是山环水抱的沔县县城,也是石油师一团的驻防地。“你带一个钻井教导团先走,到延安去。西北石油局康局长说动身越快越好,明年钻井队伍太缺了!”张复振师长与1团政委许士杰谈话时一脸严肃,不像安排钻井训练,倒像下达战斗任务。
  张文彬政委却面带微笑,扳着指头讲话,像在给学生上课。“你团的任务就是组织训练钻井技术骨干,搞清楚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石油从地下拿上来。”他瞟了一眼墙上的地图,接着说:“开始计划了几个地方,比较了半天还是延安好。一是那里有油苗,离延长老油矿很近,钻井训练有可靠的基地支援;二是不用盖房子,中央机关和部队迁走后,留下大量现成的窑洞可住,能节省大量资金;三是到延安这个革命圣地训练,一定会极大地鼓舞学员们的工作、学习热情。”
  
  1团政委许士杰听着、记着、不停地点着头。张复振师长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许士杰跟前,神情庄重地说:“士杰同志,我们相信你和钻井教导团的同志们一定会完成任务。要记住这是毛主席、中央军委命令的任务,所以只许胜利,不许失败!”
  许士杰接受了师长和政委交给一团的任务,并率队于1952年9月到达延安,开始了在延安油矿的钻井学习与实践。
  
  石油师2团的任务是基建工程,正式分工后组建了炼油基建工程处,2营划归钻井教导团后,全团还有兵员1567名。该团主要领导有团长贾振礼、政委陈宾、政治处主任王瑞龙、副参谋长侯兴民。按当时需要,最初曾下设了四个工程队,即玉门炼厂安装工程队、储运安装工程队、锦西炼厂安装工程队和上海炼厂安装工程队,分别由陈占元、尚眉眼、石万福、牛留成负责。
  为了扭转石油工业的落后局面,国家把发展石油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基本建设任务艰巨而光荣。对于这一点,2团团长贾振礼看得清清楚楚。2团各机构分工不久,情况有了些变化,为了加快把玉门油矿建成我国最大的天然石油基地,西管局和师党委决定除抽调一个排到上海炼油厂外,其余全部开赴玉门油矿,投入基地建设。当年12月份,2团指战员打起背包,向汉中人民行了告别的军礼,然后登上了军用卡车。翻秦岭,渡黄河,上高原,进戈壁日夜兼程,朝玉门挺进。越往西越荒凉贫瘠,戈壁滩下的公路仿佛没有止境地向前延伸。
       一天下午,人们终于看见了巍然屹立的嘉峪关。战士们不顾车的颠簸,都跳着欢呼起来。谁知,长长的车队却在嘉峪关停了下来。原来,当时油矿没有那么多的房子,部队要暂时住在嘉峪关的炼油厂厂房和酒泉新建的石油工人新村,边学习边准备进行具体任务分工。石油师部队的到来,给玉门油矿带来了新的活力。玉门矿务局杨拯民局长率机关处室干部,冒着风雪严寒,从数十公里开外的油矿来部队慰问和迎接。在团的大会上,杨拯民介绍了油矿概况,阐明了“基本建设第一”的油矿建设方针,全团指战员受到很大鼓舞。
根据油矿建设需要,玉门矿务局与二团领导一起研究了分配方案,确定以二团大部为主,同油矿原有的炼建工程队、建筑队组成基本建设工程处,从事油矿基本建设工作;任命陈宾同志为处长兼党委书记,贾振礼和油矿的刘启云为副处长。该处下设12个处室、四个工程队、三个制砖厂。这些下属机构的领导,八成都由石油师干部担任。成建制和稍后陆续抵达玉门油矿的石油师指战员,为了完成由战斗队向工业建设突击队的转变,以解放军的传统、精神和作风,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勇敢顽强地向新的“高地”冲锋。在石油师二团来玉门油矿后的分工中,许多连、排级干部也和战士一样被分配干钳工、管工,大家都愉快地走上了普通的工作岗位。中国石油师二团指战员,在石油炼厂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为了3团的汽车驾驶培训,西北石油管理局从兰州调集四十多台大卡车,并派来李誉桂、郑浩等数十名教练员。望不到头的车队发着震耳的吼声,钢铁长龙一路风尘进入3团驻地南郑。1952年10月28日上午,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学习汽车驾驶的开学典礼在3团隆重举行。在团长王有常、代政委宋振明的陪同下,张复振师长登上检阅台,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命令。
  3团在接受师命令后,又进一步做了分工。宋振明负责驾驶培训,王有常负责西北运输线上的设施基建工作。任务确定之后,大家就分头行动了。当时汽车还很稀罕,是被人们仰视的神奇的庞然大物。土生士长的战士要驾驶它,是多么困难而又多么令人神往的事啊。特别是团里很多战士,在此之前连汽车还没坐过,现在立刻要学驾驶,别提那个兴奋劲了。不但战士兴奋,干部们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宋振明和几位干部很快就学会了驾驶。
  那时学驾驶,教练车太少,平均每台车竟配上三十多名学员。僧多粥少,学员们特别珍惜这点有限的时间,不能上车就模拟练习,简直都着了迷,睡梦中还在练加减挡,抓住战友的胳膊用力扳。在这样的勤学苦练下,全团参加培训的1285名同志,有1226名一次考取了驾驶执照。令人吃惊的是这一优异成绩,是学员们在只有26个小时情况下取得的。“这些扛枪的人几乎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方向盘,到底是石油师,真了不起!”很多人从内心里发出感叹,不约而同地为石油师竖起了大拇指。
  在建设运输线的过程中,王有常团长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处处表现出革命军人的思想和作风。一切为了早日完成基建任务,早日开始原油东运。原油东运计划,是指要把玉门油矿生产的原油,经酒泉、张掖、武威,全程622公里,用汽车运至兰州打柴沟火车站,然后装上火车运往炼油厂。为解燃眉之急,国家决定采取长途运输的方法,充分发挥沿海地区老炼厂的作用,生产国防、经济建设和民用油品,以节省国家为进口油品而花费的巨额外汇。千里运输线,要途经茫茫戈壁、沙漠、河西走廊,还要翻越氧气稀薄的乌鞘岭。这一带气候恶劣,人烟稀少。每逢冬季,寒风刺骨,滴水成冰,老天爷恨不得一下把人冻死。春季来临,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常常是狂风怒吼,挟沙裹石。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王有常和石油师的指战员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把战争年代的那股不怕苦的精神,发扬光大。他认真踏勘路况,努力熟悉建筑业务知识,踏遍了沿途每一个路段,很快就掌握了具体情况。
  1953年11月1日,原油东运试运典礼在玉门油矿胜利举行。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兴高采烈地为典礼剪彩。石油师师长、玉门矿务局第一副局长张复振、苏联专家莫谢耶夫先后讲了话。王有常、宋振明昂首挺胸,肃立在队伍前面。随着一声令下,似山洪,似风暴,满载着原油、成品油的790台油罐卡车,一齐狂吼,地动山摇。顷刻之间,大戈壁上,铁流滚滚,不见尽头。这次中国石油工业史上著名的“原油东运”,开创了新中国石油汽车运输事业的新局面。在这个战役中,石油运输战士们爬冰卧雪,忍饥受寒,克服了高原缺氧、山高路险等重重险阻,以解放军的觉悟,毅力和牺牲精神为动力,用毛主席的命令来鞭策自己,从1953年11月到1955年底,共东运原油16.6万吨,西运大量物资器材,终于打胜了走上石油工业战线的第一仗。这支曾被余秋里同志赞为“拖不垮、打不烂的石油运输野战军”,几十年来车轮滚滚、一路征尘,为石油工业的崛起立下了不朽功勋。
  
  一团钻,二团炼,三团开着汽车转。中国石油师的历史性分工,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石油工人。这些优秀的钻井工、优秀的炼油工、优秀的汽车驾驶员,在祖国石油会战的战场上屡次转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中国石油的开路先锋,成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奠基者,成为共和国的脊梁。几十年后,在他们中间不仅产生了许多的技术工人、革新能手、劳动模范,还产生了许多的正副部长、局长、总经理、董事长、学院院长、处长、教授、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