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纪念石油工程第一师成立60周年

[ 信息提供:118ss | 时间:2012-07-31 | 作者: | 浏览:5717次 ]

1952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奉命改编为石油工程第一师。师长张复振(汽车上,右)、政委张文彬(左)、陕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牛书申检阅部队。

 

  1952年8月1日,在古老的陕西省汉中北校场上,旌旗猎猎,古阅兵台上扎起彩棚,鲜艳的五星红旗、八一军旗耀眼夺目。毛泽东主席签署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被镶嵌在金黄色的大像框中,醒目地置于检阅台前。

  校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8000名官兵手握钢枪,精神抖擞,组成了威武雄壮的步兵方阵。上午9时整,师长张复振宣布仪式开始。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受阅官兵军容威武、步伐整齐地依次通过检阅台。

毛泽东主席签署的命令。

  阅兵仪式结束后,西北军区代表、陕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牛书申宣读了由毛主席签署的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改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命令》通过扩音喇叭,响彻北校场的每个角落。从此,石油工程第一师成为新中国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发扬解放军的优良传统,艰苦创业,人拉肩扛搬运设备。

  57师改编为石油师前夕,师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后合影。前排左起:崔元贵、马骥祥、赵侠龄、陈烈民、李杰;二排左起:许培德、秦峰、陈宾、程建家、张涛、张文彬、许士杰;三排左起:王瑞龙、孙燕文、黄国斌、宋振明、秦文彩、李敬。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全国石油工人仅有1.1万人。其中石油地质工作者仅20多人,钻井工程师10余人,石油专业技术力量十分缺乏。第57师改编成石油工程师后,整编成3个团。一团去延安枣园学习钻井技术,石油工业部钻探局主要以一团为基础发展而来。二团赴玉门学习基建工程,主要承担玉门油田的基本建设,新建了润滑油厂、制蜡厂、沥青厂,改扩建了真空厂、蒸馏厂、裂炼厂,使玉门炼油厂成为一个装置齐全、年加工原油50万吨的炼油厂。玉门油田配套为一个年产140万吨的新中国最大油田。同时,二团为大庆油田会战、辽河油田建设、大庆乙烯工程、中国第一条克—独长输管道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三团在汉中就地训练汽车驾驶,与西北石油管理局运销公司的运输部分合并,在酒泉成立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第一支运输队伍——玉门油矿运输处。1957年4月,以这支部队为基础,组建了石油工业部运输公司,部分发展为石油工业部管道局。

参加油田开发会战。

 石油师第一届运动大会纪念章。

  脱下戎装换工装,军歌激荡石油魂。石油师人放下钢枪、拿起铁钳,穿过沙漠戈壁,走过泥泞沼泽,先后参加了玉门油田、新疆油田、大庆油田、江汉油田、四川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一系列油气田的开发建设。他们仍用部队铁一样的纪律、钢一样的战斗力征战石油战场,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无坚不摧的创业精神,打造成为一支“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战斗队”和“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8000名钢铁战士以身躯为基石,以生命为火炬,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又一批开拓者。历经60年艰苦卓绝的拼搏奋斗,石油师人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学习,为油田生产做贡献。

  57师青训队女生组的合影。

  参加玉门油矿开发建设。1956年7月1日,玉门油矿开始用火车外运原油,支援国家建设。

  正如那首在军营中广为传唱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歌词一样,石油师人“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奉献出毕生的心血,树起了一座坚实的丰碑。

  当年的石油师人如今都已到了耄耋之年,但他们军人的气质和本色不变。他们努力做到老有所为,用默默无闻的奉献,书写着石油师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和对石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谱写着“夕阳如火,晚霞满天”的壮歌。

  石油人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将永远牢记他们。(韩辛 整理)